6月4日下午,由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山东省中医药文化示范协同创新中心、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文明研究中心主办的“海右讲坛”第47期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长清校区图书馆B701举行。本次活动邀请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文献信息研究所江凌圳教授进行“浙派中医‘针灸学派’文献考证”学术讲座。由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丰聪教授主持。

专家介绍
江凌圳,主任中医师,任职于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文献信息研究所,从事中医古籍整理研究、浙籍医家医著研究和针灸临床工作三十一年。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史文献专业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盛增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负责人,“中医文献学”重点学科后备学科带头人。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文献信息学”学科带头人。主编出版《中华医藏·丛书卷》《浙派中医丛书》等学术专著。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浙江省科技厅等项目10余项,获各级成果奖励20余项,其中省部级奖励9项。参与制订《中医临床名词术语》国家标准2项。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标准专家库、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建设专家储备库。

精彩回顾
在近日举行的“海右讲坛”47期,江凌圳研究员系统阐述了浙派中医针灸学派的研究脉络。她指出,该专题研究始于2017年“浙派中医”概念的正式提出,并随着“浙派中医丛书”编撰工作的开展而深入。随后,江凌圳研究员从文献学角度对早期浙江针灸的发展进行简要梳理,如东晋僧医于法开、两晋南北朝的徐氏世医、北周的姚僧垣等。关于针灸学派,古已有之,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近人谢立恒先生《中国医学源流论》提到“《灵枢经》则黄帝针灸一派也”,故黄帝针灸是我国最古老的针灸学派。

深厚的学术的积淀,是浙派中医针灸学派形成的根基。江凌圳研究员指出,浙派中医之针灸学派主要指浙江地区历代从事针灸医事活动和针灸理论研究的医家,主要特征是其学术思想在中国针灸学术史上亦占有一席之地,有代表性针灸专著且代表性针灸专著的主要思想有传承、有创新,不断丰富针法、灸法理论和方法,学术观点基本一致的医学流派。针灸学派概念的厘定,为探究其贡献奠定了基础。基于此,江凌圳研究员系统梳理针灸学派的贡献和创新,主要围绕对经络学说的贡献、对腧穴理论的贡献、对针法刺法的贡献、对针灸临床的贡献、对灸法理论的贡献五方面,涉及滑寿、朱丹溪、韦编、王执中、王国瑞、凌云、高武、杨继洲、姚襄、韩贻丰等医家。
最后,江凌圳研究员谈及浙派中医针灸学派的影响,涵盖了对创办中医学刊物(绍兴医药学报)传播针灸医学、创办浙江宁波东方针灸学社、推动浙籍医家与针灸学派发展;并在国际上深刻影响了朝鲜《东医宝鉴》的编纂,日本僧人月湖、田代三喜的学术思想,以及日本医学教育与《十四经发挥》的接受。
讲座结束后,江凌圳研究员就师生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张丰聪常务副院长总结指出,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是中医学术传承创新的重要方式,而江凌圳研究员在地域性中医学术流派研究的卓越成果,为我们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
全校各学院师生四十余人参加本次讲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