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建设 >>
-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
- 中医文化学科
- 科学技术史学科
- 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
- 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协同创新中心
- 山东省人文社科基地
- 创新团队
- 学会工作
- 国医大师
一、学科简介
科学技术史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科学技术史既要研究科学技术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规律,又要探讨科学技术与整个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因此,科学技术史既不是一般的自然科学,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历史学。它是横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我校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是2017年审核增列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建设之初依托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中医医史文献学科而设立。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是中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中医学博士后流动站覆盖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1992年被确定为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2002年成为教育部全国高校重点学科;2007年入选国家重点学科。
目前,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拥有研究生指导教师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已经形成了医学史、医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医学文化与传播研究3个方向。其中针灸学科史、针灸技术史研究成果突出,在全国有着重要的学术影响。
二、学术水平
(一)学科特色
科学技术史既要研究科学技术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规律,又要探讨科学技术与整个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是横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学科旨在通过研究医学、科学和技术这一人类活动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提升当代人对医学科学、对当代社会与文化的理解,探索科技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道路。
基于此,本学科目前已形成医学史、医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医学文化与传播3个研究方向。
1.医学史
旨在通过研究医学的演进历程,认知医学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互动关系,揭示医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探索医学史研究的新方向与新方法,为发展医疗与健康事业做出独特贡献。
2.医学科学技术与社会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医学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历史互动进程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社会因素的制约性,揭示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研究科学对社会的反作用,预示医学科学技术未来的发展。
3.医学文化与传播
以中医药文化交流传播史的研究为基点,在全面系统研究中医药文化的概念内涵、核心内容、基本特征及其学术流派的基础上,对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发展现状、传播形式、重点研究领域、存在问题等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新时期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发展方略的核心框架和主要任务。
(二)学术影响
1.推动学术进步
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宋元以来中医知识的演变与现代‘中医’的形成研究”子课题“技艺、器具变革与中医知识的演变与再生”,中国科协学科发展专项“针灸学科史研究”,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人体古典解剖与生理术语的意义及其流变研究——以出土文献文物为起点”,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管理办公室项目“当代齐鲁国医大师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及研究”。
已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中国针灸思想史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专项“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与技术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山东当代名老中医口述史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宋金元地方医学学术水平崛起及其政治文化背景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2.国内外学术交流
开办“海右论坛”,邀请刘兵、王驰、秦玲子等国内外知名学者,讨论医学人文前沿议题,拓展学术边界,加强多学科和跨学科交流合作与协同创新,打造医学人文学术交流的高层次平台。
同时采用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通过送年轻研究人员到上述院校进修访学,请院校知名教授来我学科授课讲座,增进了学术交流,丰富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渠道,取得显著效果。
三、人才引进
2017年从南京中医药大学引进张树剑教授,剑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各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在《自然科学史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中国社会历史评论》《中国针灸》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或译著40余篇(部分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出版著作10余部,获学术奖励10余项。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文献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医典籍与文化》学术集刊执行主编,《中医杂志》《中国针灸》《中医药文化》等十余种学术期刊编委/审稿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针灸学术史、医疗社会史、中医图像史、科学文化传播等。
中医典籍与文化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