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建设 >>
-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
- 中医文化学科
- 科学技术史学科
- 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
- 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协同创新中心
- 山东省人文社科基地
- 创新团队
- 学会工作
- 国医大师
一、基本情况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与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2002年,2006年组建成“中医药文献与文化研究中心”并被批准为山东省“十一五”强化建设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是山东省唯一的医学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011年和2016年再次入选山东省“十二五”“十三五”强化建设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依托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文化学、中医文献学、中医各家学说等学科优势而建,该基地对于推动基础学科薪火相传、不同学科渗透交叉整合,推动对一些理论难题和实践问题的科学解答,并逐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人文社科研究队伍,以此推动整个科研体制的改革发展、优秀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基地设有中医药古籍整理挖掘与综合利用、中医药经典理论研究与现代诠释、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与传播三个研究方向,主要致力于建设中医药古籍保护与研究平台,推进中医传统知识和齐鲁中医学术挖掘保护,发挥中医药文献和文化在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方面的作用,为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力支撑,服务“健康中国”国家战略,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发挥重要作用。
二、研究特色
1.中医药古籍整理挖掘与综合利用
坚持“资源保护与整理研究相结合”“整理挖掘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基础工作与研究提高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古籍资源普查摸清家底,全面掌握中医古籍分布与保存状况。加强原生性和再生性保护,建立保护名录,合理保护珍善本古籍和濒危的民族、民间医药知识。完善中医古籍整理规范,系统整理中医古籍,形成代表时代水平的标志性古籍整理研究成果。综合运用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有效利用中医古籍,发挥其资源平台和支撑服务作用,从而复兴、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卫生保健事业做出新贡献。
2.中医药经典理论研究与现代诠释
本研究方向长期致力于对中医古代文献的研究和整理,在对中医药经典文献的内容、学术思想进行全面整理的基础上,采用信息化理论与技术,运用发生学相关研究方法,对中医药古籍文献进行研究,加强对中医药经典理论的阐释与应用,系统诠释中医基础理论、中药药性理论等核心问题,以全新的视角对中医药经典理论体系进行诠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理论研究成果。
3.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与传播
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文化学”、山东省扁鹊文化研究中心等为依托,围绕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传播和保护等核心主题,密切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和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已有基础,形成了多元、开放、动态的组织运行模式。在传统文化与中医、文化传承与普及、中医跨文化传播等方面开展研究,加强中医药文化诠释、对外表达和传播能力建设,体现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提升文化软实力,服务国家“健康中国”战略,逐步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深入挖掘以扁鹊、王叔和、钱乙等齐鲁医家为代表的齐鲁中医文化特色和内涵。
三、建设成效
1.科研立项
主持完成了国家公共卫生资金“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海洋中药品种古代文献挖掘”、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当代名老中医学术流派整理分析研究”项目。完成了“古代涉医画像石及壁画研究”“山东当代名老中医口述史研究”“宋金元地方医学学术水平崛起及其政治文化背景研究”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山东省重点产业关键技术创新工程项目“中医经方精准化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示范研究”“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项目顺利结题。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丹参深度开发、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和科技示范”,承担了2019年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宋元以来中医知识的演变与现代‘中医’的形成研究”,“齐鲁中医药名家理论精华整理传承工程项目”课题获得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立项。
有序推进国家重点项目《中华医藏》编纂出版工作。由山东中医药大学承担的“《中华医藏》方书类医籍调研、复制和内容提要编撰”项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
2.科研奖励
《基于中医原创思维的中药药性理论创新与应用》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基于“三元论”的中药药性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医药古籍保护利用策略及整理规范研究》获得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药寒热药性科学内涵及其表征体系的研究与应用》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与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应用》成果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专著《脏腑真原》《汉画像石与中医文化》《中医学身体观解读》分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类一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三等奖、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普通本科人文社科类一等奖。
3.出版著作
主持完成了国家公共卫生资金“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整理重要中医药古籍416种,出版了《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联合全国道教界、中医界200多名专家学者整理出版《道医集成》,共收书704种;主持完成了《近代名医医著大成》系列丛书。主持制定《中医古籍整理规范》(ZYYXH\T362-371-2012),是我国第一部指导中医药古籍整理的行业规范;完成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金专项《齐鲁未刊医籍拾珍》,总字数达120万字;完成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圣济总录校注》整理研究工作;加强课程建设,主编国家级教材《中医文化学》《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医学史》《中外医学史》4部。
4.人才建设
王振国教授入选泰山学者攀登计划,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授予的“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荣誉称号;刘更生教授获评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山东省优秀教师;宋咏梅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刘桂荣获得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老师。
5.国内外合作交流
组织召开一系列学术会议,扩大了研究中心影响力。作为主任委员单位,分别承担了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医史文献分会与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四次学会年会。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儒医文化研究组织--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儒医文化分会。承办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扁鹊医学与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年会,中国针灸学科史研究项目启动暨《中国针灸学科史》编纂研讨会。举办“海右讲坛”,13期,成立中医药文化学术工作坊,邀请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秦玲子、台湾学者林安悟、中山大学方向红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参与工作坊的建设与运行,引起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关注。举办“名士课堂”3期,邀请领域内顶尖专家对研究生进行专业授课,旨在拓展研究生研究视野,提升学术素养,提高培养质量。
中医典籍与文化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