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协同创新中心以全国最早成立的中医文献研究机构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为依托,围绕中医药文化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这个核心主题,密切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和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及各研究机构的已有基础,在“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王振国教授的带领下,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在传承精华中奋力争先,在守正创新中勇立潮头,汇聚多方优质资源与优势人才,形成多元、开放、动态的组织运行模式,高起点、高水准、高效率,积极探索特色协同创新方式。不断促进多学科的深度融合与纵横发展,构建一流创新团队,培养尖端人才,提升创新能力,为盘活优秀中医药文化资源,大力推进中医药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为打造齐鲁中医药文化品牌做出了重要贡献,逐步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
本中心依托汇聚各参与单位的优势,在科技创新、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各个环节紧密合作,开展了中医药文化内涵与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中医药文化资源挖掘与创新发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医药文化载体与跨文化传播、中医药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医药文化引领科技创新等六个方面的研究。各个研究方向紧密关联,相互促进,在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领域进行了多维度开创性工作,成果显著,使本中心在中医药文化研究领域居于全国领先地位。科研奖励方面:王振国教授主持的课题《基于中医原创思维的中药药性理论创新与应用》获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基于“三元论”的中药药性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心成员参与的《“以思维促能力,以传承促发展”—中医人才传承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基于中医学科优势与特色的信息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分别获得获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科研立项方面:获国家级科研立项3项,其中“丹参深度开发、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和科技示范”项目获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资金4000万;“宋元以来中医知识的演进与现代‘中医’的形成研究”“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专门制度研究”分别获国家社科资助资金80万元。重点文化工程:《中华医藏》方书类提要编纂项目获得经费资助500万。重点出版项目:主持国家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协同全国9家单位整理出版400余种中医药古籍,成果显著;协同道教协会、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单位完成《道医集成》大型丛书的出版;主持完成了《近代名医医著大成》系列丛书。
二、发展目标
本中心紧密围绕“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基本原则,通过推动与科研院所、行业产业以及境外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的协同研究,促进优质资源的充分共享,积极发挥多学科交叉协同平台的综合整体优势,探索建立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新模式,重点研究和解决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加强中医药文化对外表达和传播能力建设,促进中医药文化研究的规范化和产业化转变,深化中医药文化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通过中医药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加快与中医文化学科密切相关的哲学、诠释学、传播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使中心所涵学科对中医药文化核心问题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立特色新型知识创新模式,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和氛围,持续产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和拔尖创新人才。推动教育、科技、经济、文化互动,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体现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综合可持续发展目标。
三、组织管理
(一)基本架构
以建立相对独立、集人才培养和解决重大需求为一体的协同创新中心为目标,全面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为此,组建了中心建设管理委员会和中心学术委员会,聘任了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心主任和平台主任等。制订并实施了《中医药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章程》《中医药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组织框架与运行机制管理规定》《中医药文化协同创新中心人员聘任评价与考核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章程。
(二)中心组建形式
按照需求导向,创新导向,重新梳理组织结构,建立高效的组织模式。在此基础上,本中心实施产学研紧密结合,促进协同创新,并作为牵头单位与南开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同济大学法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山东沃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国道教协会道教文化研究所、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等协同单位已经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内涵与核心价值体系研究平台、中医药文化资源挖掘与创新发展平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与创造转化平台、中医药文化载体与跨文化传播平台、中医药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平台、中医药文化引领科技创新平台等6个平台,强化中医药文化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中医药文化合理诠释、对外表达和传播能力建设,体现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与指导作用。
四、建设成效及特色
(一)科研立项
近三年来,新增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2项,合同经费达4869万。其中获国家级科研立项4项,共4180万;获省部级科研立项8项,共689万。
1.协同企业,构建精准、高效利用模式
2017年协同山东沃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得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丹参深度开发、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和科技示范”,经费4000万元。2018年,与企业联合申报的“中医经方精准化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示范研究”,获山东省重点产业关键技术创新工程项目资金支持。
2.协同高校,承担国家、省级课题
由我校牵头协同全国9家中医文献研究机构共同承担的的国家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在北京通过验收。该项目是2010年由国家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的公共卫生项目,国家投入资金4000万,校注整理了从唐至清重要中医药古籍417种,完成出版406部。该项目是继1982至1986年第一批、第二批重要中医药古籍的整理出版工作后,又一次由政府主导的大规模、系统化的古籍整理工作。
有序推进国家重点项目《中华医藏》编纂出版工作。由山东中医药大学承担的“《中华医藏》方书类医籍调研、复制和内容提要编撰”项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研究经费500万元,主办两期《中华医藏》编纂出版项目启动暨提要编纂工作技术培训。
协同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大学科研机构开展“宋元以来中医知识的演变与现代‘中医’的形成研究”,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支持。本项目通过研究,采用跨学科的方法,特别是充分利用历史学的理念、方法和技艺,探究现代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历史上知识建构的社会文化机制等问题。
协同南京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开展的“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项目顺利结题。该课题在梳理历代中医文献的基础上,对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清晰界定,总结与凝练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形成了《关于推进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指导意见》,供相关部门决策参考。
3.助力区域,推进中医药文化、法制建设
加强对齐鲁中医药古代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与利用,展示独具特色的齐鲁中医药文化,挖掘齐鲁中医药文化资源,提升齐鲁中医药历史地位,逐步形成具有齐鲁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名片。“齐鲁中医药名家理论精华整理传承工程项目”课题获得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立项,项目资金60万。以本中心专家为主导,成立山东省中医药政策与管理研究基地。2018年12月15日该基地承办山东省法学会中医药法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中医药法贯彻实施与中医药发展高端论坛,推进山东省《中医药法》研究与实施,落实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与立法基础研究,开展了行之有效的中医药普法工作。
(二)科研奖励
由山东中医药大学王振国教授牵头的“基于中医原创思维的中药药性理论创新与应用”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上述研究立足传统,守正创新,从“案头”到“地头”,从文献到临床,成果盘活了中医药文化资源,在中药产业升级、精准扶贫及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良好作用,研究思路与模式成为文化资源双创的典范。
(三)人才建设
通过创新中心的协同合作模式,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积极探索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式,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近年来,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3名,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15-20人、博士后10名、博(硕)士研究生30名。其中,1人获得“山东省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1人获得“山东省青年突贡专家”,1人入选第四批“全国优秀中医人才”,1人获评“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已经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
(四)国内外合作交流
组织召开一系列学术会议,扩大了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影响力。作为主任委员单位,分别承担了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医史文献分会与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四次学会年会。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儒医文化研究组织--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儒医文化分会。承办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扁鹊医学与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年会,来自国内外100多位中医药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本次会议。此外,还承办了中国针灸学科史研究项目启动暨《中国针灸学科史》编纂研讨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等来自全国10余家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针灸学科史》编撰体例、编写内容等方面展开研讨。举办“海右讲坛”,13期,成立中医药文化学术工作坊,邀请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秦玲子、台湾学者林安悟、中山大学方向红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参与工作坊的建设与运行,引起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关注,极大地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全方位协同发展。
(五)经济社会服务与贡献
1、大力推进中医健康养生文化资源创新性发展,提出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健康实践路径和方法,参与打造与建设国家级、省级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基地,与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长清区政府等就中医文化与健康基地建设推广工作达成合作意向。
2、建设山东省中医药博物馆与虚拟中医药博物馆,与国内知名媒体推出中医药文化系列宣传栏目,出版中医文化系列读本与中医国际翻译教材,开展中西医学跨文化传通系统研究,推进中医药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推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专家参加2017、2018、2019年山东省“仁爱齐鲁—中医关怀访问团”,分别赴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老挝、埃及等国进行中医药宣传工作,得到了以上国家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贡献力量。
3、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发挥专业优势,对接新旧动能转换文化创意产业,坚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健全教学团队、课程体系、教学平台、应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一体化协同育人机制,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
4、指导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成立“济南印时篆刻文化有限公司”,将传统文化中篆刻技艺与中医药文化相结合,产出多种中医药文化产品,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衍生出中医药砖拓、书签、卷轴、镜框等多种文化产品。2018年初,张伯礼院士来公司参观并题词。
中医典籍与文化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