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建设 >>
-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
- 中医文化学科
- 科学技术史学科
- 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
- 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协同创新中心
- 山东省人文社科基地
- 创新团队
- 学会工作
- 国医大师
一、学术水平
(一)学科特色
本学科具有5个研究方向:中医文化学科理论研究、传统文化与中医相关性研究、中医文化传播研究、中医药行业文化建设研究、中医药文化保护与相关法律研究。
1.中医文化学科理论研究
对中医文化学体系核心理论内容的研究,涉及中医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中医文化的研究内容、中医文化的特点等多方面内容。
2.传统文化与中医相关性研究
对中医药文化与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的基础上,在传统思想文化背景下对中医典籍进行诠释,反思中医经典的传统解释方法,探索中医经典的现代诠释方法,挖掘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中医药理论资源等。
3.中医文化传播研究
对中医学术传承与文化传播的历史与现状、内容与形式、范围与层次等内容的研究,旨在提出新时期中医文化传播发展方略的核心框架和主要任务,主要涉及中医文化传播理论、中医文化国内传播与国际传播、中医文化科普宣传研究等内容。
4.中医药行业文化建设研究
对中医药文化研究成果推广和运用规律、途径、方式的研究,主要涉及中医药行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调查研究、中医药行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与思路研究、中医药文化人才培养与传承思路和方法研究。
5.中医药文化保护与相关法律研究
对中医药文化属性如何在医药法律制度构建中得以认可、强化和促进的研究,主要涉及与中医药文化保护相关的四个法律层面,探寻促进中医药文化保护的法律规则和具体制度设计,是中医文化研究在医药法律领域的贯彻与应用。
(二)学术创新
1.中医文化学科理论研究
通过对中医文化的形成发展历史进行梳理,结合中医药学科史、中外医学史、中医文化与传统文化关系等研究,对中医文化的内涵、外延、内容、特点、形成发展规律以及现代传播与诠释等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初步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医文化学科理论体系。以身体观为切入点,首次对中医学身体观的内涵、特点、研究重点、思路与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
2.传统文化与中医相关性研究
在传统文化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上,采用传统思想文化与中医文化视域交融的方法,对中医经典进行多元化、多向度、多层次的深度诠释与解读。挖掘传统思想文化资源,在传统思想文化背景下,初步从自然、社会、道德、心理与生命健康等角度构建起中医服务国民大健康的框架体系。通过汉画像石涉医内容、古代方技之学内容等的研究,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弥补汉代医史文献之不足,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医药理论体系。
3.中医文化传播研究
兼顾学术性、通俗性、趣味性、可读性,使学术走出象牙塔,提高中医文化服务社会大众的意识,编写高质量的中医文化读物。进行中医药文化宣讲活动,普及和传播中医药文化。
对中医药的跨文化传播进行研究,梳理中医典籍的翻译历史,并以具体中医古籍为对象,对中医翻译中的中药名称、功效术语、方剂名称、病证名称、人物名称等关键问题的翻译技巧进行了具体研究。
4.中医药行业文化建设研究
以扁鹊文化为核心,对山东地域中医药文化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并采用多种形式对扁鹊文化进行传播。
设计或指导了山东省部分中医药机构的中医药文化建设方案。
5.中医药文化保护与相关法律研究
以《侵权责任法》为中心,研究了中医药行业的相关法律问题。开展了山东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
(三)学术影响
1.推动学术进步
研究成果被权威出版物收录、推介、报道:发表《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与核心价值研究》《中医学身体观研究》《由字通其道——读臧守虎〈100字读懂老子〉》等论文;话剧《扁鹊扁鹊》,获得山东省新青年大学生戏剧节一等奖,被《中国中医药报》专栏报道。
研究成果被国内外权威出版社出版:出版《中国中医药学科史》《鉴往知来:易经读本》等著作,《The Duty of Medical Practitioners and CAM/TCM Practitioners to Inform Competent Adult Patients about Alternatives》(主题内容:医生的替代疗法告知义务研究),被国外Springer(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
研究成果荣获各类奖项:《中医学身体观解读:肾与命门理论的建构与演变》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成果二等奖;《脏腑真原》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成果一等奖;《汉画像石与中医文化》获山东省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医院校传统文化类课程设置方案研究与实践》获第一届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医学身体观解读》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人文社科类一等奖;《中医之本》获山东省科普创作大赛科普文学类一等奖。
2.国内外学术交流
主办和承办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医学会、儒学大会等全国性重要学术会议10余次,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来学科进行学术交流。为了充分调动学科教师的积极性,培养学科后备人才,积极鼓励学科学术骨干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
二、学科队伍
(一)学科带头人
欧阳兵,男,教授,医学博士,现任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巡视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博士学术研究会常务委员,山东省千名知名技术专家。长期从事中医文化和中医临床文献研究,近年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或副主编《中医文化基础》(高等中医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等学术著作12部,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
(二)后备学科带头人
臧守虎,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中医文化、中医医史文献的研究。现任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基地“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医文化教研室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常务委员。主持并完成“《黄帝内经》与黄老之学的关系研究”“中医理论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还原与现代新构建”等课题。出版专著10余部,校注并出版医籍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近年来,获山东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华中医药学会、山东省中医药学会优秀著作奖等奖项。
刘更生,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文化、中医文献、中医科普等研究。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联合会中医药文献与流派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山东省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科普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科普巡讲团成员。曾参加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华医藏》编纂等工作。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编著学术著作50余部。自2008年开始为学生义务举办学术讲座“双泉周末”150余期,已成为学校知名品牌。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先进个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省高校十大师德标兵、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三)队伍结构
本学科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42人,现已形成一支知识、学缘、年龄结构合理,学历水平高,有着高度事业心,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学科队伍。
三、人才培养
高层次、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工作。学校及学科针对不同层次人才培养制订了相应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及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建立健全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并得到了有效的落实。
人才培养的层次丰富,梯队合理。高层次人才培养包括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七年制本硕连读生四个层次。除此之外,还有在职申请学位、留学生研究生教育等多种培养层次。培养方式采用学科集体授课与导师单独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同时,还结合学生课题的需要,聘请临床教师对研究生进行指导。丰富的培养方式,保证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中医典籍与文化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