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下午,由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山东省中医药文化示范协同创新中心、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文明研究中心主办的“海右讲坛”第48期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长清校区图书馆B701举行。本次活动邀请南京中医药大学沈澍农教授进行“王叔和《脉经》脉名传承与两组脉象名实变化之考证”学术讲座。由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丰聪教授主持。
专家介绍:沈澍农,医学硕士,文学博士,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敦煌西域出土汉文医药文献综合研究》首席专家。中医医史文献知名学者。长期从事医史文献研究,尤长于写本古籍研究与中医古籍疑难字考证。主持部省级以上课题十多项,发表专业论文170余篇,出版专著与中医古籍校理著作30多部。在中医古籍疑难字词的解读与中医药重要概念研究方面颇有建树。代表作《中医古籍用字研究》,破解大量中医古籍疑难字词,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著作类)二等奖;教育部课题成果《敦煌吐鲁番医药文献新辑校》(2016),是该领域最佳成果,获国内外同行专家高度好评。古委会课题成果《新编仲景全书》(2024),是张仲景著作研究最新力作,为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成果《肘后备急方辑校》(2024)入选精华编,并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校注出版《难经》《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医心方》《诸病源候论》《苏沈良方》等多种中医古籍。
讲座伊始,沈澍农教授以“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以及其近作《中医概念“方”“药”初义求真——以简帛“方”“药”用法为中心》一文为例,告诫同学们在研究工作中,要注重寻求研究问题的角度与拓展查找文献资料的范围。
沈教授系统阐述了“王叔和《脉经》脉名传承与两组脉象名实变化之考证”的研究脉络。其凭借敏锐的问题意识,从文献学角度深入考究王叔和《脉经》脉名的传承,指出王叔和所定24脉的传承过程中,軟脉与革脉变化最大,存在诸多误解与争议。随后,沈教授从脉名脉形、相类脉、诸脉主证三方面介绍了《脉经》对脉名的整理,发现《脉形狀指下秘決第一》篇中24脉“革”“软”二脉与《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篇中18脉的“牢”“濡”二脉存在特殊关联。并通过纵向对比分析《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及敦煌医药文献对《脉经》脉名的传承情况,指出“革脉”和“軟脉”的脉名屡有更迭。由此,沈教授层层递进,展开了对“軟”与“濡”以及“革”与“牢”脉名的正本清源。
关于“軟”与“濡”,沈教授从训诂的角度,引用大量医学、史志等文献进行论证,指出軟脉和濡脉本为同一脉,“濡”多音多义,是“軟”的异体字,应该直接读“ruǎn”,而不读“rú”,而“軟(软)脉”是“濡脉”的正名、正字。相较于“軟脉”和“濡脉”,“牢脉“与“革脉”关系更为复杂。沈教授通过古代避讳、医书记载、文献异文来厘清“牢脉”与“革脉”之脉名的源变,因此,推定“牢”“革”本指同一脉象,且“牢”脉早于“革”脉,二脉以“有似沉伏”“实强”为其主要脉形,而“革”“牢”二脉的本真脉名当是“坚”脉。他强调,在相关研究与教学中需重视对“革”“牢”脉的历史变化。最后,沈教授根据前文“濡脉”就是“軟脉”,“牢脉”“革脉”就是“堅脉”的推定结论,进一步提出“軟脉”与“堅脉”是以脉应指的力度不同而构成的相对脉。软脉应指绵软,坚脉应指实强。讲座结束后,沈教授就师生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张丰聪常务副院长总结指出,通过文献梳理与文字考证,还原中医概念的本来面貌并指导临床实践,是我们中医医史文献研究者的责任与担当。全校各学院师生四十余人参加本次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