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上午,由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山东省中医药文化示范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海右讲坛第29期在长清校区图书馆B701举行。本次讲座邀请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院针灸研究所赵京生教授线上讲授“经脉系统的重构”的主题讲座,由山东中医药大学张永臣教授主持。来自各地专家、学者以及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师生共1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专家简介

赵京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任职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为传统针灸理论。著有《针灸经典理论阐释》《针意》。主编《针灸关键概念术语考论》《针灸学基本概念术语通典》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兼任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主任等。
内容回顾

赵京生教授首先从“经脉系统为何重构”切入此次主题,引用 《素问》《灵枢》《难经》《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十四经发挥》诸多条文说明经脉系统的由来演变,以阐释经脉系统重构的原因。


随后,赵教授引用上述著作条文,表述经脉系统的结构基础,认为上述著作对腧穴与经脉关系的理解都表现为四肢与躯干的部位区别。赵教授按十二经、任督脉起始于手足、躯干部位的划分形式,以经脉的身形分布和腧穴的主治特点为划分基准,将整个经脉系统简略为四肢经脉和躯干经脉,其相应的经脉循形形式是向心型。赵教授从实用性考虑,将十二经脉、任督脉的实用结构嵌在理论结构中,以临床实践为基础的理论形式;从针灸发展史分析,重构的经脉系统在相当程度上对《针灸甲乙经》所代表经脉腧穴认识的回归,对重构的经脉系统进行性质的确定。

最后,赵教授指出重构的经脉系统二元结构,以部位分类经脉,形式上突显四肢与头身的区别与联系,引导关注四肢肘膝以下腧穴特异性远隔作用联系,有助理解针灸学对人体认识的独特贡献。
报告结束后,赵教授就线上和线下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解答。最后,张永臣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并感谢赵京生教授带来精彩讲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