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上午,由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山东省中医药文化示范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海右讲坛第19期在长清校区图书馆B701举行。本次讲座邀请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于赓哲教授为大家带来题为“医疗社会史研究中的女性话题”的学术报告,由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张树剑教授主持。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师生二十余人参加本次讲座。


主讲人简介
于赓哲,1971年生于陕西咸阳。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硕士,武汉大学博士、南开大学博士后。现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从事隋唐史的教学、研究。研究领域主要有古代衣食住行,社会生活,医疗社会史等。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民族研究》等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在学术界产生良好反响,一些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光明日报》《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观点摘编,曾先后八次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陕西省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二等、三等奖项,2013年度获宝钢优秀教师奖,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内容回顾
于赓哲教授分别从医籍中的性别话语权、中国古代的产育文化,女体禁忌、女性医疗空间、职业女性的被歧视几个方面展开了讨论。于赓哲教授认为医籍绝大多数出自于男性手笔,是男性视角的医籍。在这种情况下,性别问题就会影响医籍的内容,性别话语权的甄别就会影响医疗社会史的研究。另外,古代妇女生产时的高风险引人注目,故围绕生产有非常多的禁忌,从受孕到婴幼儿护养都始终笼罩在神秘色彩之下。富贵人家的女性更容易难产,究其原因,第一是富贵人家营养过剩,易形成肥大儿;第二是古代上层社会孕妇一味静养,少有活动,“气虚,久坐不运而愈弱。”而平民女性一直到临盆都不脱离生产劳动。
于赓哲教授还以战场为例讲述了女性身体禁忌问题,在中国古代观念中女性的身体被视为“阴气”的象征,是禁忌物,因此很多场合禁忌女性的出现,在明清时期出现了在战场上以禁女之阴气压制火炮之阳气的现象。
女性医疗空间决定了诊疗方式,医患关系,决定了整个医疗的组织模式。随着唐朝以后女性地位的下降,有行动自由的职业女性逐渐被视为风气败坏的根源。历史上的女医遭到许多诟病和歧视,且对包括女医在内的职业女性基本上都持否定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