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协同创新中心举办的“海右讲坛”第15期采用“互联网+”的形式与大家见面。邀请了澳门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李静老师作为主讲专家讲授“葛洪《仙药》篇的文献来源及《太上灵宝五符序》中卷在医药史上的意义”,成都中医药大学王家葵教授作为评议人点评讲座。。讲座由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张树剑教授主持,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院长王振国教授致欢迎词。


讲座回顾

李静老师指出,葛洪的早期著作(如《抱朴子内外篇》《神仙传》)和其晚期作品,具有较大差异性。其中一个原因是,在葛洪生平经历的年代,正是道经产生、变化的过程。葛洪的作品能反映出他本人的一个知识上、认识上、思想上的成长、变化的过程,不能把“葛洪”看成一个固定名词。

通过对葛洪《仙药》篇撰写的文献来源进行梳理,李静老师认为,葛洪主要参考了《灵宝五符序》这部道经的中卷,原因是《仙药》篇中多处未注出处的引用了《灵宝五符序》。
对于《灵宝五符序》的成书年代,李静老师认为《灵宝五符序》应当产生于葛洪撰写《抱朴子内篇》(317年)之前,以及产生在三国吴灭亡的280年之后(《灵宝五符序》卷中有吴大帝种黄精的记载),其作者很大可能是最早南渡的天师道魏华存之二子,刘璞和刘遐。

李静老师认为《太上灵宝五符序》中卷中介绍的六十五种药方,其中主要采用了黄精、松脂、茯苓、枸杞、天门冬等药物,不仅对葛洪产生了影响,对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也产生了影响。然而这部经书对于其他医书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王家葵教授点评

王家葵教授首先对葛洪《仙药》篇做了简单的介绍,认为道教文献的研究有许多的难点,道经陈叠累加,需要深入细致研究。李静令人信服的地方在于列举出了《抱朴子内篇》中引述的《灵宝五符序》中的内容,明确了是葛洪参考了《灵宝五符序》。关于《灵宝五符序》的成书年代,由于《灵宝五符序》有吴大帝种黄精的记载,汉末三国是其成书年代的上限,葛洪撰写《抱朴子内篇》是其成书的下限。该书不仅对葛洪产生了影响,后世的陶弘景显然也是看过《灵宝五符序》,对于《本草经集注》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认为《灵宝五符序》也可以作为道经断代的一个标杆。

来自北京、山东、南京、上海、广州、陕西、贵州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近200位专家学者通过网上会议平台参加本次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