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由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与文献研究院、山东省中医药文化示范协同创新中心、《中医典籍与文化》学术集刊编辑部举办的尼山世界中医药论坛系列活动“第二届医学人文出版与传播论坛暨《中医典籍与文化》学术集刊阶段性发展研讨会”在医宗扁鹊故里济南长清举行。副校长王琳,科研处处长刘伟,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院长王振国,北京大学张大庆教授、南开大学余新忠教授等5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
开幕式
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琳代表学校向各位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并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王琳指出,山东中医药大学作为中医药文化事业发展的教育平台,长期受到长清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滋养,进而孕育出中医医史文献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典籍与文化》特色集刊,为中医药文化价值的传承和人文精神的传递提供良好的途径,呼吁各位专家学者共同耕耘中医文献、中医史学与文化相关研究的学术原野,推广医学文化和价值观。
集人文社科之思,刊专业学术之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出版中心副主任段其刚编审、《中医典籍与文化》主编王振国教授、北京大学张大庆教授、南开大学余新忠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沈澍农教授、《中医典籍与文化》特约主编代表崔军锋副教授分别就本次论坛致辞。
段其刚对《中医典籍与文化》取得成果给予充分地肯定。他指出根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度的学术集刊评价评价指标体系,《中医典籍与文化》在所有参评的300多种集刊里面排名第29位,在文化研究类的集刊里面排名第2位,这对新创集刊而言是一个非常优异的成绩,并对集刊在规范性、学术性、开放性、影响力等方面的表现给予认可。
王振国强调医学人文是医学领域里一个重要方向,需要把人文思考和人性关怀融入医学教育、医学实践中。王振国指出《中医典籍与文化》作为传播媒介,具有内容覆盖广、各栏目板块设计巧、集刊发展与定位明晰的特点,将为医学人文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研究提供平台和资源,同时希望此次论坛能够成为一个就医学人文出版与传播话题深入交流和观点碰撞的平台。
张大庆对《中医典籍与文化》做出的贡献表示肯定并对集刊未来发展提出建议。他认为集刊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在促进医学传播与学术繁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他指出目前集刊侧重于传承传统,未来可关注中医医家的批判精神、中医理论的重建等方面,借助多种视角研究中医,打破传统,实现创新,推动中医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文化。
余新忠就《中医典籍与文化》的发展发表三点看法。第一,肯定集刊发展成果,集刊创办于疫情初,在短短三年取得跨越式发展,实现弯道超车,这一发展过程及取得的成绩令人敬佩。第二,认可集刊在学术领域做出的贡献,集刊为中国医学历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传播平台,且对相关课题的推进具有重要作用。第三,指出该集刊具有开放、包容、多元的特点,可集思广益、群策群力;集刊编撰者具有学术远见及规划,关注新锐学者,不仅利于培养青年学术人才也有利于推动学术发展;集刊践行的学术共同体理念,以集刊作为平台聚集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可推动医学人文学科的长久发展。
沈澍农对《中医典籍与文化》的优势表示认可并指出所面临的挑战。他认为集刊为医史文献方向的同仁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空间,其灵活性补充了期刊在文章篇幅、内容覆盖及出刊时间等方面的不足,更有助于促进学术繁荣,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同时,沈澍农指出集刊选题有特色,但如何挖掘理念、拓展和优化选题,比如对传统选题与热点选题的平衡,对史学课题与文献课题的平衡,对中医典籍本身与中医文化本身的深入研究,这是编者长期面临的任务。
崔军锋提出在集刊主编有条不紊的组织下,得以顺利发展,各位特约主编学有专长,保持着对学术的敬畏之心,严肃治学,确保了稿件的质量。每辑选题既要有中医药文化的特色又要兼顾新的理论、方法、视野,不断创新。同时,集刊的发展与作者的踊跃投稿息息相关。另外,可借鉴其他集刊的成功经验,例如举办专题会议、利用微信平台等方式,扩大征稿途径与宣传。
为特约主编颁发聘书
由山东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琳、《中医典籍与文化》主编王振国为《中医典籍与文化》学术集刊的特约主编颁发聘书。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中医典籍与文化》工作报告
《中医典籍与文化》执行主编张树剑教授进行《中医典籍与文化》的工作报告。本次报告一是介绍了本集刊创办的缘起,医学人文话题升温,而相关学术期刊刊文不足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二是就集刊创办至今所出版的5辑集刊进行了回顾,并对正在筹备的第6、7辑集刊进行了简要介绍。三是对学术集刊创办至今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指出集刊已被知网收录,被评定为“2022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集刊AMI综合评价”入库集刊,来稿数量不断增长且有众多知名专家学者投稿。四是重申“同人办刊”“跨学科、多主题”“严控质量”的办刊理念,指出集刊开放、包容,由学界共同组织,并服务于学界。
各大期刊主编评议
中国科技史杂志》主编王扬宗、《齐鲁学刊》责任编辑杨春梅、《中华医史杂志》主编王烨燃、《中医药文化》主编李海英分享自己创办期刊的经验并对《中医典籍与文化》作出评价。
王扬宗认为要重视学术集刊专业团队的问题,警惕出现研究老化等问题。此外,他指出集刊发展有前景,因集刊自身的灵活性及医史领域发展的欣欣向荣的态势,将为集刊吸引更多新的学术见解,并且,他强调集刊严格审稿的做法值得提倡,重用新锐学者担任特约主编对集刊的发展、医学人文的发展及科学技术史等领域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杨春梅认为中医医史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她认同并倡导学习集刊的办刊理念,近年来受各种原因的影响,许多刊物的学术质量有所下降,对此,她向集刊坚守对学术的敬畏致以学者的敬意。同时,她建议集刊多与其他综合刊物进行医史方面的交流,将“多主题,跨学科”的办刊理念进一步扩大。
王烨燃总结了集刊的特色并指出学术期刊发展面临的困境。他认为特色是一个杂志发展的根基,集刊的特色主要表现在选题有特色、特约主编有专长、集刊发展有规划这三个方面,这值得大家学习。此外,他指出医史类期刊面临影响因子提高难,稿件在史料挖掘、史论阐述、史笔提升方面还有待改进。
李海英从办刊过程及注意事项发表看法。她认为创刊初期,要清楚一本期刊的学术使命,明白为什么办刊,刊物的内容是什么,该刊物要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创刊过程中要打开学术视野,不受当前工作的限制,并指出,面对众多学术期刊的兴起,要化压力为动力。她强调办刊要坚持“一体多元”的理念,集刊的发展需要得到主编、资金、项目等各方面的支持,注重期刊模式的创新,利用科技赋能,传播好中医药文化。
与会成员
《中医典籍与文化》集刊编委会、学术委员会成员、作者代表,以及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技史杂志》等国内高校、出版机构、学术期刊的专家学者及山东中医药大学相关专家5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同时进行了网上直播,来自北京、上海、吉林、黑龙江等省市两百余人次通过网络观看本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