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至9日,由山东中医药大学和中国健康传媒集团、潍坊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沂山论健·中医药健康大会”在山东临朐举办。
4月8日上午,开幕式后,在沂山东镇庙举办了岐黄学者高端访谈。王振国教授参加,就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4月8日下午,由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承办的中医学术流派交流会成功召开。会议由山东中医药大学王春燕教授、周扬教授主持。
本次会议围绕“中医学术流派”展开。会上,山东中医药大学王振国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陈仁寿、潍坊市内分泌与代谢病医院林绍志院长、安徽中医药大学王鹏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赵艳教授、潍坊护理职业学院李宏主任医师、江西中医药大学李丛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郭栋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宋咏梅教授分别作学术报告,并与参会代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王振国教授以“中医学术流派研究的现状、趋势与思考”为题,详细梳理了中医学术流派的发展历程,并从国家对中医学术流派研究的推动,中医学术流派相关概念内涵外延研究,中医学术流派研究的主要内容,中医学术流派研究的主要方法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简要总结。
陈仁寿教授围绕“以孟河医派为例——谈中医地域流派的文化要素”,简要介绍了中医流派的三大分类以及中医地域流派的文化要素,又以孟河医派为地域流派的代表,讲述了费伯雄、马培之、丁甘仁、巢崇山四大医学世家的传承谱系与医学特色,并总结了孟河医派的文化基因。
林绍志主任医师以“沂山文化”为主题,运用地理学、气候学、训诂学、文献学、音韵学、考古学等最新研究资料,详细梳理了沂山自远古时期的起源、发展以及文化脉络,并介绍了沂山作为重要的中药材基地,所蕴含的丰富药用植物和动物资源等。
王鹏教授以“中医学术流派形成发展与名医成长成才规律”为主题,从何谓学派?为什么会产生学派?学派形成与什么最密切?任何学科都有学派吗?四个角度进行诠释,介绍了中医药学一源多流的学术发展史与发展规律,以及中医药名家大师的成长成才规律,强调当代中医药工作者要注重传承创新谋发展。

赵艳教授围绕“嬗递与流变:民国北京的中医学术流派”,介绍了北京御医派与民间医家处方用药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讲述了末代御医为中医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及民国时期北京地区妇科、儿科、外科、针灸等临床各科流派的发展情况。

李宏主任医师以“龙砂医学流派”为主题,详细介绍了龙砂医学流派的历史沿革与三大学术特色,一是重视《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的临床运用;二是结合辨体质和运用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指导经方的应用;基于肾命理论运用膏方养生治未病。

李丛教授以“旴江医学的文化基石”为题,讲述了旴江医学的源起与发展历程以及儒文化、道文化、佛文化、书文化等因素下熏陶下孕育出的深厚文化背景,并介绍了陈自明、危亦林、龚廷贤、李梴、喻嘉言等江西名医的医学成就。

郭栋教授围绕“中医学术流派的现实价值与实践——以齐鲁伤寒流派为例”,谈论了学术、文化、人才三大层面的学术流派当代价值,讲述了齐鲁伤寒流派的探索实践历程,并对学术流派的建设进行了反思,探讨了当今中医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宋咏梅教授以“齐鲁医派的研究与传承”为主题,由齐鲁文化衍生至齐鲁医派,并介绍了齐鲁医派的代表性成就:一是创立诊脉之术,传承脉学理论;二是创制针砭之具,精于外治之术;三是重经典之学,承伤寒文脉;四是长于儿科,详于痘疹。同时,归纳了文化渊源、名医考证、医籍考证、医籍整理出版、当代主要流派等五个方面的齐鲁医派传承研究。

本次会议旨在通过对于中医学术流派这一主题的交流和探讨,推动学术流派的百家争鸣,促进中医学的蓬勃发展。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等三十余人参加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