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
第二十三次学术年会学术报告精彩回顾
9月23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山东中医药大学承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换届选举会议、第二十三次学术年会暨徐国仟教授百年诞辰纪念”在山东济南召开。
本次年会以“新时代,新征程,新动态”为主题,交流内容包括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中医文献与临床经验传承、学术流派经验交流,医疗社会史研究,中医防疫史研究,健康中国与中医文化等多个方面。会上,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副馆长郭宇博、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张树剑、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王兴伊、河北中医学院副教授支政、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江凌圳、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主任医师王春艳、天津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王蕾、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马捷、安徽中医药大学讲师卜菲菲及我院硕士研究生张婷琳作学术报告,并与参会代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第一场
陶晓华、沈劼主持
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副馆长郭宇博作了题为“中医药博物馆的内容创造”的主题报告,介绍了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的建设背景。提出中医药博物馆应以学生、大众、国际人士为普及对象,从而最大限度的实现展览目的。以中医药历史、文物、人物、典籍,中药的颜值、价值为公共传播内容,从而引起观众的感性认知和理性认可。他强调藏品和展览应更多的发掘启迪性的故事,众里寻她千百度的文物,使得社会大众通过博物馆更加了解、喜欢、热爱、应用中医药。以多领域多学科团队合作,探索性专题研究,技术与形式为工作实践,从而实现知识产权共享,为中医医史文献事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张树剑以“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中医典籍与文化》学术集刊的创办与编辑”为题,提出要加强对于中医学人文方面的研究,提供更多学术支持。他列举了中医学术期刊、综合人文期刊、学术集刊等目前的刊登情况、发展现况、学术地位等特点。对《中医典籍与文化》的发展历程、出版现况做了回顾,讲述了在创办《中医典籍与文化》的过程中,面对当前稿源严酷的学术环境,保证优质稿源,坚持高水平办刊、同人办刊,使期刊回归学术平台的同人交流功能的理念。
第二场
张瑞贤、李成年主持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王兴伊作了题为“一张战疫两千年医方‘麻杏石甘汤’的传承考辨”的主题报告,以《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附方载“续命汤”为例,追根溯源,将历代医药文献所载“西州续命汤”“大续命汤”“小续命汤”予以解析对比,得出了古代医籍中出现的各种续命汤,其祖方皆是“西州续命汤”的结论。且经过解读日本出土简牍,推断“西州续命汤”的创制时间为汉代,最初是为了挽救患伤寒疫病即将殒命的军人及百姓,后被张仲景予以改进,化裁为“麻杏石甘汤”,得以流传千年。
河北中医学院副教授支政以“疫情防控彰显传统文化伟大力量”为题,追溯中华传统之民本思想、爱国精神、家国担当以及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以抗击新冠病毒中所创“三药”“三方”为例,讲述了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中医药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之一,从恪守人民中心之情怀,增强凝聚之力;秉承中华民族之风骨,汲取奋斗之力;弘扬传统文化之精髓,助推创新之力等三个方面,成功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之大国风采。
第三场
陈仁寿、王鹏主持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江凌圳以“浙派中医楼英及其《医学纲目》海派中医”为题,介绍了楼英之生平经历,深入解读《医学纲目》的学术特色。该书分病为门,各门以阴阳脏腑之部为纲;析法为标,各法根据阴阳脏腑要旨列出为目。又以国家图书馆等十多家馆藏明嘉靖四十四年曹灼刻本与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所藏明嘉靖、万历间建阳刻本相比较,认为建阳本阐述了更为丰富的楼英医学思想,征引了大量的宋元善本文献,具有极高的版本学、文献学、目录学价值,值得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主任医师王春艳以“流派传承上海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道靓丽风景”为题,以张氏内科、顾氏外科、石氏伤科、徐氏儿科、朱氏妇科、陆氏针灸等流派为例,梳理海派中医流派传承历史,介绍了目前上海地区各流派的建设情况,通过搭建学术平台,开办“海派中医论坛”,整合流派资源,建设流派传承团队,开展优势病种研究,推广流派诊疗技术,使各科流派展现特色风采。同时展望未来,计划开展领军人才培养、建立流派医联体和传承人认证制度。
第四场
崔为、顾漫主持
天津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王蕾以“恽子愉‘中西汇通辨《内经》’学术特色初探”为题,介绍了恽子愉在继承其祖父恽铁樵的医学思想基础之上,受西学东渐风潮影响,以现代科学知识诠释中医,既继承中西汇通学派学术特色,又以中医理论诠释现代医学。恽子愉在认知方法中,讲究明辨阴阳,不囿窠臼;溯本追源,探求经旨;深研经义,阐发要旨;遵守经旨,古义新解;知权达变,通于时政的先进理念。恽子愉重新批注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经典医著,认为《素问》是涵盖临床各类疾病的原则性,基础性条件。他尊古、务实的先进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中西医交流具有深刻启示。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马捷作了关于“因‘洋’致变:基于文告《专治食洋火方》探究近代时期‘洋’物引发的中医思维变革”的主题报告,受“专治食洋火方”的启发,推测洋火虽以“洋”字命名,但其前身乃是源于中国“发烛”一词。通过解析洋火其中有毒的化学成分,分析了古代民间中毒之缘由。此外引用张锡纯、叶瑗、李振镛等名家经方,生动展现了中医于洋火毒之应对及其演变,引申出中医面对“洋问题”时,当逐步实现“专病专方”“病证结合”、自我革新与医疗社会转型。同时也拓展了中医医史文献的史料研究范畴。
第五场
董尚朴、刘毅主持
安徽中医药大学讲师卜菲菲以“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两创’的四重维度研究”为题,从时间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价值维度等四个方面阐述了两创方针的概念及其实施。通过对传统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中具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相对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在保持精髓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健康理念,适应现代健康生活,满足现代健康需求,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让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享受中医药健康养生的益处,实现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有机统一。
我院硕士研究生张婷琳以“新中国成立之后医学史教材中扁鹊研究”为题,通过搜集医学史教材共计八十九种,梳理了七十年来医学史教材历史发展进程,对教材编撰、编写思路、框架结构、时代划分、医学史教学、某些具体的医史学术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整理出诸多提及扁鹊的医学史教材中,关于其籍贯、弟子、诊疗事迹、贡献、历史定位的不同说法,进一步明确了扁鹊“为方者宗”的历史地位。正确定位扁鹊的历史功绩,对于探寻中医学术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医学发展方向,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体现了中医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