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9日,在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中华医藏》入藏澳门科技大学。
《中华医藏》项目由文化和旅游部牵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推进,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全国中行业古籍保护中心)具体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和山东中医药大学分别设立管理办公室和学术办公室,负责项目组织管理和质量控制。

该项目通过全面调研发掘存世中医药古籍(包括民族医药古籍),遴选具备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的中医药古籍2289种(包括民族医药古籍224种),采用“编”“类”相结合的方式编纂影印出版。
全书设二级结构,拟分四编二十四类。
第一编:医经(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本草、养生、医史;
第二编:藏象、运气、病因病机、针灸推拿、经络骨度、诊法、方书;
第三编:通论、内科、外科、伤科、女科、儿科、温病、眼科、咽喉口齿、医案医话、丛书;
第四编:藏医、蒙医、维吾尔医、傣医、彝医。

该项目采用项目制管理,分别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山东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蒙中医院、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等28家单位34个课题组近千人参与,国内外200余家藏馆机构支持项目实施。

2022年12月,推出首批成果《中华医藏·养生卷》。本卷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张华敏、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古籍资源研究室主任李鸿涛主编,收录从东晋至清代74种代表性典籍,成书为精装36册。

2024年11月,出版《中华医藏・丛书卷》。本卷由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文献信息研究所负责人江凌圳主编,收录代表性典籍 27 种。因卷次繁多,体量大,为方便读者使用,《丛书卷》所收 27 种丛书皆单独出版。

《中华医藏》是集保存、研究、利用为一体的中医药古籍再生性保护项目。萃取精华、呈现元典,与部次流别、提要钩玄是这套大型从书的两项核心工作,同时致力于推动中医药古籍的学术研究与资源开放共享。
通过深入细致的目录学研究和全面实地的考察,收录涵盖中医药经典著作、各学科领域源头性与代表性著作、历代医药名家名著等,所遴选版本力求最精,采用“编”“类”相结合的方式,集成编纂,以先进的技术手段影印出版,使得珍贵医籍化身千百,分藏各地,用之当代,垂之后世,架起中医药古籍保护和利用的桥梁。
通过“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形成每一类别目的“类序”和每一书目的“提要”,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丰富的文献基础,为文化、教育和相关产业提供系统便捷的研究资料,为临床实践、养生保健提供宝贵的经验,使后世学者能“即类求书,因书究学”,真正做到“人守其学,学守其书,书守其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