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
第一期业务培训会议纪要
2010年11月14至19日,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主办,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项目办公室承办的 “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第一期业务培训会议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办公室主任王振国教授主持开班仪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中医科技处王思成主任、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董树山副局长、山东中医药大学吴富东副校长出席开班仪式并讲话。
为推进2010年中央财政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的执行,保证400种中医药古籍整理工作的规范性、先进性、科学性,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培养一支高水平中医药文献研究队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对参与项目的中医药文献骨干进行业务培训。
王思成在讲话中回顾了项目立项的背景与整体设计思路,并指出,办这样的培训班是中医药文献研究界的夙愿,培训班邀请一批我国文史界著名专家和中医古籍整理方面的著名专家做讲座,希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一批传承中医血脉和文化基因的人才,为高水平完成400种古籍整理任务作人才准备。
本次业务培训班为期6天,其中,每天培训8小时,分专家讲座和专题培训两部分内容。专家讲座特邀国内古籍整理方面的著名专家,专题培训邀请中医文献领域内知名学者授课。参加培训的学员共计90余人,包括九个项目建设单位技术骨干、其他相关单位的研究人员70余人,山东中医药大学科技处领导及部分老师和研究生计20余人。
山东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国医大师”张灿玾作《中医文献整理研究琐谈》,北京中医药大学钱超尘教授作《日本安政本伤寒论考释》,华夏出版社社长兼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主任委员高文柱教授作《文献研究三十年——以“外台秘要方校注整理”为例谈中医古籍整理》,中国中医科学院黄龙祥教授作《中医古籍整理常见问题分析》,复旦大学汪少华教授作《训诂与古籍整理》,山东中医药大学王振国教授作《中医古籍整理规范与细则解读》,山东大学杜泽逊教授作《版本与版本鉴定》,上海中医药大学张如青教授作《中医古籍版本概说》,南京中医药大学沈澍农教授作《中医古籍注释》,山东中医药大学郭瑞华教授作《中医古籍书目的利用》,山东中医药大学刘更生教授作《中医古籍标点》,山东中医药大学臧守虎教授作《中医古籍校勘》等学术报告。
以上报告涉及到中医古籍文献整理的各个方面,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阐述,更有从实践中积累到的宝贵经验与教训,以及具体的方法指导,包括中医古籍文献目录、版本、校勘、训诂等方面。专家们不仅具有深厚广博的文史哲知识,而且授课极具神彩,或激昂澎湃,或娓娓道来,清晰生动,驰张有度,始终吸引着在座的学员,全场座无虚席,学术气氛浓厚。
培训期间,组织学员参观了山东省博物馆,在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和图书馆古籍部进行了调研,并以《本草纲目》三种版本的部分内容结合培训期间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古籍校注整理实训与考核。考试合格者,发给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教育证书和培训合格证书。这将成为各地学员参与400种古籍整理工作的基础。另外,针对中医古籍整理工作和本次培训设计调查表,对学员的基本情况、此前是否参加过古籍整理工作,以及对古籍整理重要性的认识进行摸底,同时调查了学员对本次培训的学习内容、学时、学习效果等的意见和建议。
参加本次培训的学员们无论老少、不分资历,无不积极主动、废寝忘食,唯恐落下哪怕一小段倾听学术报告的机会。甚至,有年资高的学员为保证听课效果,在别人休息的时候,跑去提前占座。
通过培训,学员不但进一步理解了中医古籍整理工作的重要性,拓展了古籍整理方面的知识,而且深刻意识到古籍整理工作的艰辛。“文章千古事”,本次培训至关重要,为我国中医古籍整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必须的知识储备,为真正形成一次新的中医古籍整理研究高潮打下良好的基础。
|
山东中医药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中医文献研究所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