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跟踪中医文献与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学术动态,拓展学术视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开设“名士课堂”,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为研究生讲学。
2021年6月9日至11日,“名士课堂”第9期邀请了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副教授杜锋老师进行授课,以“花东卜辞中的涉医材料”“郭店简《太一生水》与《灵枢·九宫八风》”“武威医方牍‘治邚(妇)人高(膏)药方’”为主题,并就其相关问题详加考辨,为同学们带来了为期三天的“出土文献研读”专题讲座。
授课教师介绍
杜锋,现为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副教授,曾获山东中医药大学医学学士学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硕士学位和首都师范大学语言文字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出土文献、古文字和中医学综合研究。目前在《考古学报》《出土文献》《中国针灸》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
课程回顾
6月9日
出土文献概述
简论出土文献概况,结合相关传世典籍,注重原始材料的精读。黄季刚先生谓“汉学(相对宋学而言)之所以可畏者,在不放松一字”,我们在研读出土文献时,亦须不放过每一字的音形义。
《花东卜辞中的涉医材料及相关问题》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以下简称“花东卜辞”)是属于武丁中、晚期的非王卜辞,其占卜主体为卜辞的主人(族长)“子”,是当时活着的时王武丁的亲子。花东卜辞中屡见占卜其族长“子”之疾病者,如疾首(《花东》304.1、304.2、446.5、446.6)、“口疾”(《花东》149.8、220.2、247.3、247.6)、疾齿(《花东》395+548、163.1、163.2)、疾目(《花东》446.12、446.13、446.14)、“耳鸣”(《花东》39.21、53.25、53.26、275.5、450.1、501.1)、“疾肩”(《花东》38.1、38.2、38.3)、疾腹(《花东》241.9、240.7、187.3)、疾心(《花东》181.19)[包括“心(畏)”(《花东》102.3)、“鬼(畏)心”(《花东》88.14)、“[心](畏)”(《花东》156)以及“(畏)”(《花东》114.1、114.2)]等,可知花东卜辞的主人“子”罹患多種疾病。
今基于前贤的相关研究,系联《花东》156、114.1、114.2中的“”或为《花东》102.3中的“心”之省,《花东》88.14中的“鬼心”亦即“心鬼”,“”“鬼”皆读为“畏”,可训为惊惧。其中“心(畏)”“[心](畏)”“(畏)”“鬼(畏)心[心鬼(畏)]”,实与宾三类王卜辞《合集》12、7182以及[《合集》13+18384+《山博》632]中的“心(荡)”相类。诸辞中的“心(畏)”“[心](畏)”“(畏)”“鬼(畏)心[心鬼(畏)]”“心(荡)”,可类比《左传·庄公四年》中的“心荡”,《史记·扁鹊仓公传》中的“逿心主”以及《脉经·心手少阴经病证》中的“盪心”等,皆指心脏异常博动之疾。《左传·庄公四年》载楚武王“心荡”,此“荡”当训为“动”,与上引诸辞中的“(畏)”“鬼(畏)”意义相关。考楚武王已近暮年,血气渐衰,其“心荡”之疾相当于今之临床上所见之“怔忡”的可能性较大,但也不排除其外受“惊悸”诱发或病情迁延转化为“怔忡”的可能性。花东卜辞的占卜主体“子”罹患多种疾病且迁延不愈,久病损阴及阳,其“”“心”“鬼心”之疾乃是内见心虚并兼外受惊惧,则很有可能形成“怔忡”之证。而患有“心(荡)”之疾的商王难以确定是指武丁、祖庚或是祖甲,尚无法推知此疾是相当于今之临床上的“惊悸”还是“怔忡”,但可肯定其当属于“心悸”病证的范畴。
6月10日
《郭店简〈太一生水〉与〈灵枢·九宫八风〉及相关问题》
郭店简《太一生水》的形制及字体与《老子》丙组一致,二者原本可能合编为一册。据前贤的相关研究,《太一生水》简1-8、简9和14、简10-14分别合为一编联组。《太一生水》或是对《老子》某些章节的解说,与古代天文数术关系密切,其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系统论述了太一生水,以成天地,生神明、阴阳、四时、沧(寒)热,最终“成岁而止”,如此周而复始。《灵枢·九宫八风》载太一行九宫式法,太一游宫分大、小周期,大周期不入中宫,从冬至日始居叶蛰宫46日(第46日为废日),依此游行,至立冬日始居新洛宫46日(第46日为废日),再返回叶蛰宫,形成四时循行,亦即“岁”;小周期则游行九宫。二者的数术结构相类,四时成岁的结论亦同,但其过程的描述则有异。
另一方面,《太一生水》所言“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即与《灵枢·九宫八风》中太一行九宫的数术模式相类。据后者佚文,亦见于刘温舒《素问运气入式论奥》,并云“太一者,水之尊号。先天地之母,后万物之源”,古人认为“太一”为北辰之神的名号,常居北极,五行属水;而在《灵枢·九宫八风》中,太一游宫的大周期是从冬至日且位于北方的叶蛰宫(八卦属坎,象水)开始,故谓“藏于水”。“行于时”即指太一游行九宫,周而复始。
《灵枢·九宫八风》是据太一行九宫的数术原理,以八方风为占,通过八方气候之异常来卜测病因和预防疾病。而西汉汝阴侯墓出土太一九宫式盘的地盘外周文字连读,可与《九宫八风》篇首“太一常以冬至之日”章对读,其所论为太一游行八宫的大周期。今结合《九宫八风》篇诸种版本(包括《太素·风论·九宫八风》以及式图)、《易纬·乾凿度》卷下郑玄注、隋代萧吉《五行大义》所引《黄帝九宫经》以及五卷本《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三《针灸避忌太一之图》(以下简称《避忌图》)等相关文献,可重建九宫式盘的式法并校释《九宫八风》篇“太一日游”章,其所论为太一日游九宫的小周期。金代闲邪聩叟据此“将逐节太一所直(值)之日,编次成图”,此即《避忌图》,亦见于金元医家窦汉卿《针经指南·冬至叶蛰宫说》等,其具列太一游宫的大、小周期以推度针灸的避忌日期。
上举出土的西汉太一九宫式盘从式法到式占皆是模拟宇宙结构,天盘边缘见有针刻篆文“一君”“六”“七将”“二”“九百姓”“四”“三相”“八”等数字,再加上中宫之数“五”,此即“洛书九宫数”,天盘绕中心旋转,按此序数依次对准地盘文字中的九宫之名,并以天象变化来预卜各类人事,《避忌图》据此确定刺治时的“人神”禁忌日期,《九宫八风》篇亦据此预测疾病,此充分体现了传统医学中“人副天数”,天人合一的思想。可知《灵枢·九宫八风》须按太一游宫的大、小周期来分别疏释,其中有关太一九宫式法部分的内容形成年代之下限不晚于式盘的制作年代(公元前173年),其来源或甚为古远。
6月11日
《武威医方牍“治邚(妇)人高(膏)药方”及相关问题》
武威医方牍88甲、乙(即正、反面)均载录“治邚(妇)人高(膏)药方”,此为一首用于古代女性面部美容的膏药方,可与敦煌卷子以及传世文献中的“面脂方”等相关方剂进行对读。后世此类方剂皆可看作是由“治邚(妇)人高(膏)药方”为主体进行加减并经历时演化而来;从系统方药组成、主体结构以及主治功效来看,初步建构的古代“面药”类诸方剂群表明,二者具有内在同构性。由出土和传世相关文献对读可知,“治邚(妇)人高(膏)药方”中的药物以及赋形剂等当须重新考辨,此不赘述。
以上是三天讲座的主要内容,杜锋老师向同学们讲授了出土涉医文献。在课程结束之后,杜锋老师就讲座内容耐心地解答了同学们的疑问,针对授课内容推荐相关书目资料,并与听课教师和同学们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