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8日,由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山东省中医药文化示范协同创新中心、《中医典籍与文化》学术集刊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尼山世界中医药论坛系列活动:第二届医学人文出版与传播论坛暨《中医典籍与文化》学术集刊阶段性发展研讨会在扁鹊故里济南长清举行,同期举办海右讲坛高峰对话第33期:寻找医学人文学术出版破局之路。本期讲坛由张树剑教授担任主持人,共计出席专家学者50余位。讲坛议程分为上、下两场,与会专家主要对“何为局?”和“如何破局?”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深度探讨。
论坛上半场由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院长王振国教授和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所赵京生教授作开场引言。
关于“何为医学人文学术出版之局?”这一问题,王振国教授认为“局”就是当下医学人文研究所处的环境及当下医学人文学术出版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就外界环境而言,当下医学人文热度虽然逐渐回温但对其的关注度与支持力度仍然不够。而就业界内部,“如何找到一种良好的、开放的、包容的、多元的机制以实现医学人文出版的可持续性发展?”“如何在跨学科视野下聚焦研究主题?”“如何看待研究热点?”“如何加强学者、期刊平台、出版者三者的共生关系以促进共同繁荣?”诸如此类问题,也是医学人文研究及医学人文学术出版发展路上的“绊脚石”,需要群策群力。王教授希望能借此次论坛,集思广益,共谋发展。
赵京生教授认为,寻找医学人文学术出版的出路应该明确医学人文研究的意义何在。医学自身的学科特性是医学人文发展的内驱力而医学人文的研究也终究要落脚于医学发展。当代医学水平要实现进一步突破必须要意识到医学人文的重要性。在医学人文学术集刊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上,赵教授认为,集刊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在研究内容上有所聚焦更需要建立相应的坚实的保障机制,以吸引更多青年学者参与集刊发展,流水不腐。
北京协和医学院姜姗老师、中山大学黄永远副教授、北京大学陈琦副教授结合办刊经验,对比联系海内外医学人文刊物的创办差异,分别从培养集刊全球性视野及关注全球学术前沿动态、思考多学科交叉对于集刊专业性的影响、如何提高刊物学术性和建立标准化投稿采编系统等方面讨论医学人文学术出版的发展。
南京师范大学沈国芳教授以水为喻,将医学人文集刊的创办发展比作河流。认为一本优秀的中医人文刊物应坚持自信,坚持守正创新的办刊理念,不仅要有深厚的历史人文,也要有鲜明的当代特征,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医文化,提升中医文化影响力。明确的办刊目的和良好的学刊氛围有利于学刊的可持续性发展,“既仰望天空,又要脚踏实地”“老中青学者齐发力”,打造高质量的期刊平台。众擎易举,独力难成,刊物的长久发展是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也要加强与社会各界交流合作,共谋发展。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长江学者余新忠教授就医学人文的发展问题上也强调医学人文重要性,“学医学要关注医学人文”,余教授认为从事医学研究、医学实践,必须要把医学人文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来看待。对于学科建设,要明确定位,放平心态,砥砺前行,用心做好研究,做好文章;要团结学人队伍,构建联盟,可以定期组织会议、论坛,讨论解决学科发展问题。
北京大学张大庆教授首先介绍了大环境,当下医学人文学科发展是存在客观局限的。在这种现实条件下,学科建设更趋于内部,那么这就要求学界得潜心做研究,厚积薄发,磨砺以须,“打铁还须自身硬”。在明确目前应增加学科内部“含金量”,以量变换质变的情况下,张教授也提出,学科发展要加强人才建设,先学帮助后进,团结内部才能促进发展。再者,就医学人文跨学科发展问题,张教授指出要考虑不同学术的学科范式,学科规范等,要去理解对方学术领域的话语体系,同时也要保持自身优势特点,能“进得去”也能“出得来”。
上海中医药大学卢进老师总结性地提出五点建议:聚焦重点,交叉学科;丰富形式,将信息网络化数据化,增加传播路径;将文章可视化封面个性化以对应市场;青年传承合作共赢;以古鉴今,使学科发展落到实地。
论坛下半场由南京大学闵凡祥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杨祥银教授作开场引言。
闵凡祥教授认为当下医学人文发展现状要求学人回归本心,脚踏实地,坐得冷板凳。也认同同人办刊,为学界服务的办刊理念,闵教授呼吁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加强团体认同感。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杨祥银教授结合口述史研究发展历程,讨论了交叉学科背景下学术热点的变化。杨教授也强调学科发展、学术出版发展要网罗国内外学术话题,构建刊物学术资源库,扩大主题延展性,将研究工作做扎实,要对标学术与现实的意义,体现学术价值。此外,加强国际交流,提高国际影响力。
就集刊选题方面,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姬凌辉特聘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顾漫研究员、常州大学肖旭教授、山东大学文学院侯乃峰教授都认为,医学人文研究及学术出版可以进一步挖掘“老材料”,典籍结合历史还大有可为。在提高传统医学学术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整合资源,突出主题,形成集刊学术特色和优势所在,从而促进医学人文研究及学术出版行业发展是可行的。

西南大学杜锋副教授,对期刊改进提出三个想法:首先,就校稿流程,严格校稿,单独设立与出版方的接洽部门;其次,就文章内容,杜教授以“三焦”“三咎”字词考释为例,提出学术研究应崇尚实学,切实考证,典籍研究要重视小学;最后,就集刊组稿,要借鉴早期医学多元一体的知识系统,集刊也要保持一个主题为中心,同行办刊多渠道结合的格局。
北京大学苏静静副教授结合自身办刊经验,建议集刊利用书评栏目扩大集刊影响力,认为这对学科和同行发展也有着很好的助益。此外,苏教授提出希望集刊与出版方加强沟通,互通有无,减少医学人文刊物出版的不确定因素。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李润虎副研究员对《中医典籍与文化》集刊的工作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本刊为医学人文破局提供了新的思路,是一个良好的范例。医学人文的可持续发展在于能否可持续创新,如新的研究方向,新的传播形式,新的受众群体等等。这些都是破局的考虑因素。
南京中医药大学沈澍农教授介绍了自己有关厘清中医学术概念的设想与展望,即通过全国性的合作,把中医的知识树分解成若干个小单元,再进一步加以捋清。这项工作是典籍整理及梳理中医理论体系工作的必经之路,典籍是中医学术发展的根基,也是对现代中医发展“守正创新”理念的践行。
临近尾声,由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院长王振国教授对本期论坛进行结语。王教授首先对与会专家们提出的宝贵意见与建议表示衷心的感谢,就集刊发展的思路定位、路径方法、创新机制等方面也表示有了新的见解,草拟了诸多实施方案。王教授也希望能集聚同人力量,共谋医学人文及学术出版新篇章!
最后,山东省中医药博物馆刘川馆长为本次讲坛致闭幕辞,宣布第33期海右讲坛高峰对话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