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由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张树剑主持。首先,学院党总支书记刘川在致辞中指出学院高度重视青创团队的建设,并将在各个方面给与青创团队以支持,同时希望3支青创团队要做到:立足基本核心方向,切合国家战略需求;克服懈怠保守心理,创新互动交流形式;营造学术碰撞氛围,锻炼表达冲刺能力。科研处副处长顾正位在致辞中对学校青年创新团队的建设历史与设置情况进行了讲解,并强调本次会议是学校历史上第一次由学院组织的青创团队学术研讨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并指出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3支青创团队建立在高水平、高平台之上,应当树立高意识、高目标,主动挑起新时代中医药科学创新发展的使命担当。最后,宋咏梅副院长对学院3支青创团队及成员情况进行了介绍。

研讨会按照中医典籍传承青创团队、中医现象学青年科研探索团队、科学技术与医学史青年科研探索团队的顺序依次进行汇报与专家点评。
1.中医典籍传承青创团队
张蕾:《近代山东中医名家郝凤章》
从研究缘起、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简要汇报了“近代山东中医名家郝凤章”的研究情况。郝凤章(1870-1944)曾为《慎疾刍言》作序、按,在“废止中医案”中作为山东代表参加全国中医药团体代表大会,创立“私立山东国医专科学校”和“国医慈善医院”,主持医圣设位公祭等,在中医学术、中医救亡、中医教育、中医祭祀等方面均有突出贡献,是近代山东医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应予以充分重视。目前研究正在继续,研究生张婷琳以此为题进行毕业论文的书写。
孙慧明:《凝聚团队力量 弘扬中医药文化》
报告中总结了加入中医典籍传承青创团队以来所做的工作及下一步工作打算,从齐鲁文化对齐派医学理论构建、思维方式、治疗方法及教育理念方式四方面的影响,阐释了齐鲁文化对齐鲁医学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生慧:《基于区块链的古医籍管理和知识服务研究》
从古医籍数字化的研究现状出发,提出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数字化中医古籍管理体系的创新方法,探讨适合中医古籍的知识表示方法,实现多节点共同维护、提高中医古籍数据质量、安全存储、解决知识产权纠纷、提高共享意愿及古籍利用率;尝试用本体语网络技术实现知识的结构化表达,为知识复用提供基础;构建中医古籍知识图谱进行可视化展示,以发现潜在规律;搭建语义检索系统,尝试运用本体进行语义检索的联想和推荐,以满足临床医生或中医古籍研究者的知识服务需求。
陈聪:《中医药文献数据挖掘与利用》
团队成员陈聪自加入团队以来,主要从“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丹参核心功效与生物学机制研究”“中医药抗抑郁研究”三方面开展科研工作。首先从 DNA 序列比对、化合物相似性和分子描述符等方面探讨了中药的药理活性、性质和结构之间的关联;其次,采用动物实验验证了丹参酮IIA具备雌激素样作用,可用于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最后,发现抗抑郁药物在中药属性如四气、五味、归经在时间以及空间上都具备一定的分布规律,抑郁症的发病与脑-肠轴相关机制关系密切。
专家点评(刘更生教授、宋咏梅教授):
中医典籍传承青年科研创新团队从中医医史、中医学术流派、中医文献数字化、中医文献现代化研究等方面系统地开展研究工作,推进了与文字学、史学、信息学等学科交叉,有效提升了青年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助力中医古籍的整理、研究、传承与发展。
2. 中医现象学青年科研探索团队
王新彦:《中医现象学研习初步体会》
从现象学的兴起、中医现象学、现象学视野下的中西医比较三个方面介绍现象学的发展史,以及对中西医学思维认识的影响。认为中医学的原创理论正是中医师基于自己“此在”存在方式,用独特的方法对所意指对方的一种解释,因此用西方所谓的科学方法来检验中医,值得商榷。中医学研究首先应回溯到经典文本的原创思想上来,回归到中医建立的生活世界的起点上来。
徐胤聪:《现象学视野下的中医意象思维解读》
将中国传统思维中最主要、最具特色,也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过程必备的意象思维与西方近代现象学理论中的思维之前的“前建”过程,思维过程中的“观”“取”“立”“比”“得”“通”六部分,以及思维之后“载”的过程进行对比研究,以从另一种角度分析中医思维,更好地理解与运用意象思维,为中医理论的深入研究和现代诠释提供诸多启示和借鉴。
朱叶:基于传统文化“性”“欲”观浅谈学习《胡塞尔关于意志行为的发生现象学分析》的初步思考与认识
将基于传统文化的《内经》节制“嗜欲”养生观与胡塞尔关于意志行为的发生现象学中的本能、欲望、追求与意志的关系作了对比研究。认为中西文化在认识上有相似之处,可以彼此借鉴,相互理解。
专家点评(臧守虎教授、赵荣波教授):
团队三位老师通过对西方现象学的学习,确实可以帮助中医人理解中西医的差异,并能更好认识中医自身。但是这一哲学研究过程需要团队首先在中医认识上求本,即:本于中国哲学,本于传统文化,本于中医经典。其次要在西方现象学认识中求真,即:基于西方哲学的发展史,基于现象学的一手文献资料,基于文本世界中被创构出来的文本意象,而非简单的文字应对。以此可以真正明确中医现象学研究的目的与方向。

3. 科学技术与医学史青年科研探索团队
王瑶华:孕产医学化视野下的民国时期产检研究
通过考察民国时期的产前与产后检查,从时间上的监测、检查人员与场所转变、医学检查的项目与内容三方面来探讨产检的医学化;进而指出产检在预防难产、降低妇婴死亡率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强化了医生和国家社会对于孕产过程的控制,接手了原本属于孕妇的自我认知和管理权力。
刘欣怡:透视生死观——川渝地区汉代墓阙“角神”图式研究
以梁思成先生为“角神”定义为引子,通过文献中关于川渝地区墓阙角神的记载,在阐释墓阙“角神”的历史起源、分类、分布与分期等问题的基础上,对其图式内容展开进一步分析,由此探讨当中所体现出的生死观变迁问题。
张义超:齐鲁大学附设护士学校初步研究
从齐鲁大学附设护士学校的发展历程、教育体制、贡献思考三个方面展开对齐鲁大学附设护士学校的研究。指出齐鲁大学附设护士学校的设置不仅为医疗卫生行业培养了人才,也发展巩固了先进的教育制度;尤其是在建设完备的课程体系,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遵循医学特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重视德育和思想建设,建立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专家点评(张树剑教授):
首先肯定了团队在科学技术史和医学史研究领域的探索,既有科技史的视角,亦有中国史、制度史、文物与考古的视角,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同时指出团队依然存在研究方向不够聚焦,各成员间的交流与课题的融汇贯通尚不足等问题;期望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加强成员间的交流与协作,进一步提升团队的研究水平。

会议最后由刘川书记与宋咏梅副院长进行了总结。首先对10位老师所作的的学术报告给与了充分的肯定,每位老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均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希望能够在团队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在与成员的团结协作中取得进一步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