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上午,由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主办的“海右讲坛”第八期在长清校区图书馆举行,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林安梧教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儒道思想与天人合一”的学术报告,由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宋咏梅副院长和刘更生教授主持。参加本次讲座的有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扁鹊书院、中医学院等师生。
《荀子·礼论》曰:“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孟子·尽心上》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儒道两家所共同主张的四个共同体。
自然的共同体;人伦的共同体;政治社会的共同体;文化的共同体。
林安梧教授首先从文字上的“人”而“大”、“大”而“天”的共通性讲到了人与天的共通性。人从其本性上说,为立于地通于天参赞天地之化育者,人与天地万物的总体根源是道。儒家之生生法即从此开展,同样道家之自然法亦从此生长。之于人内在的觉性来说,儒家的生生之法表现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之于万物的生成长养来说,道家的自然法表现为“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的自然顺成之道。
继而林教授指出,道是根源,德是本性,道德就是依其根源,顺其本性的生长。在此间,仁为感通,义为法则,礼为规范,法为限制。儒家强调人伦的秩序,道家强调回到自然的秩序,两者互相互补。

随后,林教授提出,东方的思考,立足于道,在一定程度上可称为立足于存在的律动。在此律动中,依道的开显所展开的妙运为神,活动为气,聚集为精,天地万物就在此妙运、活动、聚集之中生成。继而,林教授提出,天人和合与天人合一皆是因为人与自然具有生命之气的感通,中医四诊的运用正是在此生命之气的感通中展开的。这不是一种对象化的认识活动,是身心灵一体的活动。这个存在不是被给予的,而是就本来连在一起的总体来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