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25日,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主办,山东中医药大学承办的全国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技术培训在济南启动。
本次培训共邀请到山东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王振国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陈仁寿研究员、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张爱芳副总编辑、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包艳燕编审、山东中医药大学杨金萍教授、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阅览部刁青云主任、山东省图书馆副馆长李勇慧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沈澍农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刘更生教授前来授课。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陶晓华教授、湖北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王平教授、广西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戴铭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谢琪研究员、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书记刘川副教授、上海市文献馆王春艳主任医师、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长徐光星教授、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院中医文献信息研究所所长江凌圳主任中医师、成都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任玉兰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宋咏梅教授主持培训讲座。
王振国教授回顾了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重要节点,几代古籍工作者筚路蓝缕,开辟山林,得以立制建章,聚才兴学;大师奠基,薪火相继,逐渐形成人才梯队,整理研究得以不断深化,鸿篇巨制不断呈现,硕果累累。王教授分析了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在当前形势下存在的问题,古籍工作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强调筑牢学术基础与训练规范,把握中医药古籍工作的重点。王教授还分享了李经纬、余瀛鳌、钱超尘、段逸山前辈们的寄语,希冀将中医药这一中华民族创造的伟大宝库保护好、发掘好、利用好。
陈仁寿研究员首先介绍了中医古籍整理的类别,对《中医优势病种古籍文献挖掘系列丛书》整理项目进行简介,并以此项目为例重点介绍编撰类书的必要程序——确定古籍文献目录、收集古籍考源版本、古籍校勘与整理、文献分类与研究。他从病名源流、病因病机、证治条辨、治则治法、方药纵横、外治集萃、预防调护、医案医话、引文处理9个方面分享了工作方法与经验,最后,提出汇总编辑意见与统一格式模板2个建议。
张爱芳副总编辑分享本社展开《中华医藏》出版的前期工作。出版社组建了一支以总编辑殷梦霞为首的专业编辑出版队伍,组建了“《中华医藏》编辑室”,积极配合、参加与该项目编委会组织的各项会议与活动,同时进行封面设计、试制样书与内文的设计,并积极与文献收藏机构沟通,敦促底本提供,搭建数据工作平台。她还介绍了《养生卷》的编辑出版情况,认为对后续各卷的编撰、修改、审定有宝贵的经验价值,最后对底本征集、编纂整理给出了建设性意见。
包艳燕编审认为古籍整理有其自身的规矩,图书出版有行业规范。古籍整理编辑出版工作需要整理者与编辑有效沟通,双向奔赴。她详细剖析了古籍整理编辑出版的基础问题、整体问题与细节问题,提出交稿齐、清、定;内容提要、校注说明、校注后记应各有侧重,杜绝重复;目录要反映图书的结构层次和主要内容;核对正文的原文、标点、校注插图4个交稿要求。包艳燕强调古籍整理是门很大的学问,专业的事情,一定要以专业的要求去做。
杨金萍教授从学习版本的意义谈起,认为“聚众本,定底本,选校本,辨真伪”版本学知识至关重要。杨教授介绍了版本鉴别方法,从牌记、扉页;书口、行款、字体、刻工姓名进行外观取证,从序、跋;避讳字进行内容取证,还可以从题跋及图书钤记、各家著录进行鉴别。她分享了多个鉴定实例以及《圣济总录》源流及版本考证情况,系统地讲述版本的鉴别与利用,总结道版本鉴别是文献学综合知识的运用,其与目录学、校勘学、辨伪学等关系致为密切。
刁青云主任以本馆为例讲解了图书馆历史文献资源利用,从上海图书馆的概况、对外服务概况以及历史文献对外数字化服务三个方面进行展开,强调当前文献数字化服务的优势,以及继续完善图书馆文献利用相关研究的前景,深入解答历史文献的调研、申请、授权、报价等资料申请后续注意事项,期望解答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障碍和矛盾,加速项目快速发展。
李勇慧教授以职业与事业、古籍业务与学术研究的双向赋能为题,结合自己的丰富从业经历,从“爱岗敬业,位卑未敢忘忧国”“文人肩膀,勇担社会责任”“持之以恒,卅载发展不懈求索路”三个方面阐释了职业与事业的辩证关系,让自己的古籍、业务、学术研究互相赋能,立足职业,升华事业,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具体可行的化冷职业为热事业的光明道路,可谓启迪人心,催人奋进。
沈澍农教授以《肘后备急方》语例谈古医籍校注,用大量鲜活的例证告诉我们古籍整理研究的内涵,并分享他在古籍整理校勘实例、注释实证的实际操作过程当中怎样发现问题,寻求佐证,解决难点的经验。沈教授曾三次对《肘后备急方》进行了校勘整理,对其中的内容烂熟于胸,积累了丰富的校勘注释的经验,对这些难点可以说信手拈来,层层剖析,娓娓道来,没有几十年文字功底积累和文件整理工作很难如此游刃有余,可谓“看似寻常最奇崛,诚如容易却艰辛”。
刘更生教授为我们讲解中医古籍中校勘与校读。中国文化依赖古籍整理而延续,校勘使典籍“活”起来,而校读是一种阅读古书的方法。校读主要是借用校勘学理论、方法,寓校于读,边读边校,边校边读,校读融合,是一种研究性的读书法,是较高层次的读书法。校勘与校读密切相关,但又有明显区别,对比探讨加深对二者的理解,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无论对于做好古籍整理工作还是提升治学能力都有很大益处。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张丰聪副教授对本次培训进行总结。
中医药古籍项目课题负责人及学术骨干、中医药行业古籍馆藏机构、相关出版机构、有关专家学者共300余人参加线下培训,600余人参加线上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