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聚合力 文化传承创新路
——记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教工党支部
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教工党支部始终牢记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担当,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努力推动中医药文化协同创新,取得显著成效,在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助力文化强省建设、弘扬中医药文化中展现担当和作为。
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教工党支部现有党员15人,其中博士10人,教授7人、副教授4人,支部党员先后荣获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岐黄学者”、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等荣誉称号。党支部于2019年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024年入选第三批全省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以支部党员为骨干的教师团队,先后获评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等;支部党员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山东省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一、以党建优势为发展蓄势赋能
(一)强化政治引领,点燃发展“主引擎”。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根本政治原则和最重要的政治规矩,严格落实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坚持“第一议题”制度,以“四学四讲”为载体,及时跟进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优秀党内政治文化。
(二)聚焦夯基固本,增强发展“源动力”。严格执行党内组织生活制度,以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完善支部管理运行机制,规范组织生活流程,认真记录《党支部工作笔记》,规范支部活动档案管理,加强e支部建设。
(三)锻造党员队伍,注入发展“强动能”。完善支部党员档案,推行党员分类管理,提高党员队伍建设质量。建立个人学习台账,拟定党员学习计划及主题活动要点,采取多种方式,教育引导党员在日常教学科研生活中亮出党员身份、立起先进标尺、树立先锋形象。
二、以中医药文化为人才培养强基筑垒
(一)以中医药文化为“地基”,深耕中医文献,筑牢学术根基
深耕中医经典文献,加强中医药古籍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中医药文化。学院作为第一单位起草我国第一部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的标准化文件《中医药古籍整理规范》;牵头完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中医古籍整理研究项目;作为《中华医藏》项目学术办公室所在单位,深入推进这一中医药古籍保护、传承、整理、利用为一体的重大基础性学术建设工程。丰硕的研究成果为教书育人提供丰富的中医药文化资源,为高质量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以中医药文化为“梁柱”,践行以文化人,厚植中医思维
充分发挥学科科研优势,积极探索文化育人新模式、新路径。推出《中医文献学》《中医文化学》等文化育人精品课程,举办海右论坛、名士课堂、双泉周末等特色讲座,出版《中医典籍与文化》集刊,运营“中医典籍与文化”公众号平台,不断提高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人才培养质量。《中医文献学概论》获得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医膏方学》获国家级一流课程;“中医文献与文化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学科支撑,名师引领——中医药文化课程重构与实践”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研究生课程《中医文献研究》入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三)以中医药文化为“砖瓦”,强化实践助推,坚定文化自信
开展实践教育活动,鼓励学生真正做到从自学、互学到学以致用,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学院举办文创产品设计大赛,制作内经日历,中医文化砖拓等系列中医药文化科普创意作品;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开展茶文化、雕版印刷体验课,赴国家博物馆、山东大学调研学习等,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开展博物馆讲解体验活动、打造扁仓传薪齐鲁中医药文化传播服务队,真正将齐鲁中医药文化传播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四)以中医药文化为“门窗”,坚持守正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以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为依托建立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形成了多元、开放、动态的组织运行模式,引领中医药创新发展。《基于中医原创思维的中药药性理论创新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基于“三元论”的中药药性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药寒热药性科学内涵及其表征体系的研究与应用》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丹参深度开发、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究和科技示范》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疫病文献辑录及中医药防治疫病经验挖掘的方法学构建》获批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此外学院研究生团队的“医库——中华中医医学数据库服务商”获得第六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
三、以“三大服务”让中医药文化传播在新时代奔涌成潮
(一)开放中医药文献与文化资源,激扬“文化传播”活力
作为文化科普阵地,山东省中医药博物馆平均接待参观量达1万人次,打造了中医药科普系列邮展、本草丹青主题画展等一系列专题展览,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此外,学院作为山东省中医药文化示范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中医药数字人文文科实验室、中医药文献与文化研究中心等所在单位,提供文献检索、解读、引用等咨询服务,满足科研人员、学生以及公众的需求。
(二)开展中医药文化宣讲,厚植“文化自信”沃土
一是支部资深专家党员走进博物馆,对讲解团进行学术培训,提高讲解团的专业素养。二是支部党员指导中小学创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定期举办中医药文化主题宣讲、中药材标本展示及制作等传播体验活动。三是参与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试点单位的教学工作,深化中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四是参与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师资培训工作,覆盖全省近400所中小学,500余名教师接受培训。
(三)开设中医药文化传播基地建设咨询,提升“文化传播”质效
专家党员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先后指导济南槐荫区、德州、东营等多地中医药文化街区及体验馆、博物馆建设,多次参与医疗机构中医药文化建设方案论证,通过儒医文化研讨会、中医文化传播论坛、中医经典普及宣讲等,帮扶基层医疗机构提升文化建设水平,提升中医药文化传播能力,努力推动中医药文化活起来,走出去。